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天眼新闻丨贵州省农科院:以科技激活农产品加工“新引擎”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这款薯条曾经蝉联抖音电商薯条销量榜首30天,网友评价能让人惊讶的味道。”1110日,贵州黔忆丝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将刚下线的薯条装箱,传送带上金黄的薯片散发着土豆的清香。

这款因酥脆不腻走红的零食,背后藏着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微观密码,科技让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使用鲜切片加工的薯片口感更加酥脆。

这项技术来自研究人员发现了马铃薯变脆的秘密,在于让果胶胶凝化后,使用鲜切马铃薯片,也能达到像马铃薯全粉所生产的复合型薯片产品效果,具有较低的含油量且厚薄均匀。

我们近年的研究发现,马铃薯经过酸化处理后,内部细胞壁中的果胶发生了胶凝化,这使得细胞间结构更加稳定,表现在马铃薯产品上就是口感变脆。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加工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嘉告诉记者,马铃薯之所以在酸处理后更脆,是果胶在胶凝化后,将细胞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且降低了马铃薯加热后的果胶酶活性,二者让马铃薯在热加工后拥有更加完整的细胞结构。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突破到田间地头的产业革新,贵州省农科院以加工技术为起点,正将科技攻关的触角延伸至更多特色农产品领域,

通过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产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贵州是全国重点产茶省,贵州茶产业发展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茶企只做春茶,受夏季高温、强光等气候影响,夏秋茶中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导致涩味重、鲜味不足,茶青下树率低,大量资源被浪费。

转机来自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增鲜降涩夏秋茶生产加工技术。

必须让每片叶子都产生价值!历经10年攻关,省农科院茶叶加工创新团队从茶园管护和茶叶加工两端同时着手,创新集成夏秋茶鲜味和涩味物质含量定向调控技术体系,研制出绿茶、红茶和红茶原饮产品,其中绿茶和红茶产品的主要鲜味物质氨基酸总量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涩味物质茶多酚含量最高降低4个百分点,主要品质指标氨酚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利用夏秋茶青直接加工的红茶原饮产品的茶多酚含量低于1%

该项技术是集夏秋季高产优质茶青生产和特色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技术体系,茶青产量可提高20%以上,产品氨酚比总体提高、苦涩味明显改善。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沈强介绍,增鲜降涩生产加工技术特别适用于中小叶茶树品种生产加工、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夏秋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贵州夏秋季茶青下树率。

以前夏茶苦涩味重,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负责人郑济奎表示,新技术让夏秋茶从废叶变为金叶,产品畅销四川、浙江、广东等地,还与农夫山泉、古茗等头部品牌达成合作。2025年,增鲜降涩技术已在全省50余家茶叶企业转化,覆盖茶园10万亩以上。

近年来,省农科院的科技人员们在实验室里破解产业密码,在田间地头点燃发展引擎。他们聚焦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整合全院研究所打通上下游链条,将30项涵盖品种选育、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注入生产一线。通过搭建科企沟通平台,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让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黔货出山插上科技翅膀,为山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板。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