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天眼新闻丨二十四年耕耘结硕果 贵州甘薯产业实现全链条升级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11月4日,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贵州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的“优质鲜食甘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24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奖励他们系统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甘薯产业发展的难题——优质鲜食品种稀缺、栽培技术滞后,储藏损失严重、产品附加值不足,为贵州甘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贵州甘薯常年种植面积380万亩,居全国第五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产业发展曾一度面临困境:缺少适口性佳的鲜食专用品种,传统栽培方式效率低下,储藏损耗大,加工转化能力薄弱。面对这些难题,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从种质创新、品种培育、技术研发到示范推广,进行产业全链条攻关。

从2000年以来,历经二十四载,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通过对国内外引进的数百份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和精准评价,创建了贵州首个甘薯种质资源库,通过对数百份种质资源的精挑细选,培育出一批兼具高抗病性、高花青素和高胡萝卜素含量的核心亲本。

在利用核心亲本的基础上,团队育成四个各具特色的鲜食甘薯新品种:贵州第一个鲜食型紫薯品种“黔紫薯1号”,它每100克中的花青素含量达到22.81毫克,远超国家标准5毫克;第一个高胡萝卜型品种“黔薯3号”,每100克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达到14.53毫克,是鉴定高胡萝素品种国家标准的1.45倍,营养价值突出;“黔薯7号”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强的优势;“黔薯9号”宜机收、花青素含量高。

针对在贵州独特的丘陵山地地貌上种植甘薯,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创新集成“丘陵山地甘薯生产绿色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这项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还有“低热河谷早育苗技术”“丘陵山地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鲜食甘薯周年供给技术”等入选贵州省主推技术。

这一系列技术通过黑膜覆盖保墒抑草、平行栽插增产增效、绿色防控提质增效、机械化利用节本增效等系列措施,实现了降本增产增效与生态保护的多重效益。其中,“低热河谷早育苗技术”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使繁苗效率成倍提升,让甘薯上市时间提前三个月,单价提升50%,开创了“双季甘薯”种植新模式,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途径。

在产后环节,省农科院甘薯科研团队研发的节能减损贮藏保鲜新技术,将采后愈合温度显著降低,失水率大幅下降,让甘薯在储藏中长期保鲜。在加工领域,“低油甘薯薯片制作方法”等创新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既降低了含油量和潜在有害物质,又提升了活性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实现了从“田间粗粮”到“健康美食”的华丽蜕变。

“优质鲜食甘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多项植物新品种权和国家专利,制定实施地方标准,整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贮藏保鲜技术更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如今,这项成果累计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带动数万农户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谱写了动人的科技篇章,推动着贵州甘薯产业向着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稳步迈进,在黔贵大地上续写着科技兴农的崭新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