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贵州,山地农业曾因自然条件限制面临“望天收”的困境。如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成果转化为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从“黔豆12”大豆品种以耐阴抗旱特性将山地亩产增至204.9公斤,到适宜长江上、中、下游推广种植的“油菜2020”新品种含油量提升至52.34%,再到石漠化地区魔芋种植技术实现“石头缝里种出金元宝……展现出贵州省农科院以科技创新破解喀斯特山区资源约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
科研创新结硕果
“十四五”以来,省农科院聚焦种业振兴、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等核心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藏粮于技”的突破性品种与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育成并经省级以上审定(认定、登记)新品种302个。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集成的技术常年占全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50%以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单产提升及农业特色产业产值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示范最高亩产达1174.16公斤,创贵州最高纪录;优良玉米自交系“QD001”以“2000万元 提成”方式转让给隆平高科,创下全国玉米育种成果转让新纪录;玉米品种“康农玉8009”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重大新产品榜单,累计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1200万亩以上;高含油油菜品种油研2020推广面积获2023-2024年度全国冬油菜榜单第5位,创造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良好口碑。
科企对接架桥梁
过去科研人员写论文、评职称,农民却用不上好技术。为此,省农科院通过常态化设立成果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构建起“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服务枢纽,共同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机制,联合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山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将持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聚焦市场需求强化服务企业,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安顺市平坝区蒙坝村的试验田里,烤烟与番薯的“立体种植”景象令人称奇:每株烤烟旁扦插4株番薯,藤蔓覆盖地表抑制杂草,根系分泌物质防治病害。
10月24日的测产数据显示:这种“烤烟-番薯-绿肥”间套作模式,使烤烟根茎类病害病指为10.44,与未扦插番薯的病指23.33相比,相对防治效果为55.25%,对杂草控制效果为82.83%,干烟叶产量为143.00公斤/亩、番薯产量为1215.33公斤/亩;每株烤烟扦插2株番薯处理的干烟叶重量为145.28公斤/亩、番薯产量为551.74公斤/亩;未扦插番薯的干烟叶重量为133.83公斤/亩。

“该技术在不影响单位面积烤烟产量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控草防病效果,还能每亩增加番薯产量2000斤以上。”正是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将实验室搬到生产一线的一幕。
未来,农科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更加聚焦市场需求,强化服务企业,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科企合作机制,建好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建立更加顺畅的供需对接渠道,探索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科企双方合作共赢,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为了破解山地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战能力,10月27日,贵阳市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骨干培训班在贵阳市花溪区举办。有来自贵阳市基层一线的150余位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努力聚焦实战,提升服务能力。本次培训紧密结合贵州山地农业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在内容上重点围绕粮油安全生产、特色经济作物高效栽培、数字农业与智慧植保等关键领域设置课程;在形式上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安排专家集中授课,又组织试验基地现场观摩和实操训练,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希望全体学员不断提高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成为农业政策的宣传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农民增收的推动者。”省农科院副院长向华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聚焦产业需求,强化科技赋能,让农业技术真正扎根田间地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支撑。
此次培训紧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推广难题,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切实提高技术指导与综合服务水平,把“技术包”“服务包”送到村、送到户、送到地块,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充分加强协作,共建推广机制。依托本次培训搭建的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单位间协同联动,共同构建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品种创新到产业升级,贵州省农科院正以科技为犁,在贵州山地农业的沃土上深耕不辍。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一幅科技赋能、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贵公网安备 52019002007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