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对省旱粮研究所承担的“玉米高产耐密早熟抗病宜机化新品种选育”项目开展了宜机收品种筛选现场测评。经过实地测产与综合评估,国创玉001、黔玉2117、农发710、惠民5912四个品种(组合),可作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在相应地区推广。

玉米籽粒机械化收割现场
该项目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和平村(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实施,共示范了包括国创玉001、黔玉2117等在内的16个玉米新品种或组合。项目采用机械化播种、无人机施药和机收籽粒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于4月15日播种,8月底陆续成熟,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和机械化兼容性。
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并实地考察后,依据《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使用沃得4LZ-6.0ELQ型收获机进行籽粒直收,重点测定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粒数及含水量等关键指标,并折合亩产。
测评结果显示,国创玉001、黔玉2117、农发710和惠民5912四个品种在籽粒含水量≤27%、破碎率低于5%、杂质率小于3%的同时,产量均较对照品种“东单1331”增产5%以上。其中,“惠民5912”亩产达833.89公斤,增产幅度高达22%,表现尤为优异。
该批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机收表现,为解决贵州山地玉米机械化收获难题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对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建议加快这些品种在相似生态地区的示范与推广,助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