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央广网客户端丨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绘就粮仓新图景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央广网黔南8月7日消息(记者栾小琳)八月的贵州,暑气裹挟着稻子的清香在田野上蒸腾,稻田碧浪翻滚,目光所及之处一片翠绿;智能果园里的桃子、葡萄柚泛着玛瑙般的光泽……在农业生产的热潮中,科技正不断解锁“新密码”,百姓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黔贵大地蓬勃脉动。

无人机正在对稻田进行农药喷洒(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装药、起飞、喷洒……在位于黔南州惠水县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试验基地,一片片稻田绿意盎然,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沿着水稻田匀速飞行,机身下的喷淋头喷洒出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飞散,为水稻披上健康的“防护衣”。

王虎正在查看物联网自动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情况(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今年我们种了40多亩水稻,长势都挺不错。以前防病虫害可是个大难题,主要靠人工喷洒,既费人也费钱,防治效果还不理想。”基地管理员王虎说道。

现在通过物联网自动虫情信息采集系统,由机体将田间的害虫引入,自动采集照片上传云端,再经过大数据比对分析、识别种类,从而达到精准防治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的数据大屏上,云端上传的病虫照片正清晰显现,通过数据化分析,将配比出精准的农药再由植保无人机进行喷洒,让农户线上就能完成防治工作,省时省力。

在数据大屏上农作物的水情监测情况一目了然(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有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帮助,农作物的生长监测、施肥灌溉等也能‘在线掌握’,管理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保障。”王虎说。

在数字化赋能下,惠水县水稻产业蓬勃发展,从育秧到田间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6月以来,累计完成统防统治面积12万亩,为全年水稻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距离此处一百多公里的平塘县塘边镇,蜿蜒的喀斯特山间,数字化果园正上演着一场关于土地与数据的深刻变革。当滴灌管网在泥土下编织智能脉络,传统果园的管理正在得到有效提升。

眼下,漫山遍野的桃树被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阵阵桃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工人们穿梭在桃林间,将一个个成熟的脆红桃采摘下树、装箱,运往分拣仓库。

“我们用智能化滴管浇水,1000多亩果园一个人花三天就可以浇完,人工往往需要花费20个人,至少得十多天才能完成。这种智能化的管理,让果子又大又漂亮。”平塘县塘边镇扎营坡精品水果数字化产业示范基地技术人员杨胜选介绍。

基地的脆红桃长势喜人(央广网发 何明珠 摄)

该基地依托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种植水果3000余亩,品类多样,包括鸡尾葡萄柚、蜂糖李、枇杷等,成功实现“四季有果”的产销格局,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

基地除了有滴喷灌系统,还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水肥一体系统,以及气象采集、视频监控系统等数字化设备,科技贯穿了果园的全年管理,让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为当地精品水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今年该基地水果总产量预计可达40万斤,产值在270万元。

工人展示新鲜摘下的桃子(央广网发 何明珠 摄)

如今,当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数据的“基因”破土而出,乡亲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越来越足。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带来的不只是产量的提升、效率的飞跃,更是一幅用科技笔墨绘就的乡村振兴图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