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繁育出贵州第一批鲟鱼苗。由此出发,贵州第一批鲟鱼从惠水“游”向全省。10多年时间,3.6万吨的产量,让贵州鲟鱼产量在2024年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盛夏时节,在黔南州惠水县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鲟鱼摆动着尾鳍,在流动的干净水池内游来游去,从蒙江引来的碧水源源不断注入水池内。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罗天逊在各个鱼池间穿梭观察,“得时刻观察这些亲本鱼的状态,我们24小时不间断精心照料。”

贵州省农科院水产所惠水试验基地鲟鱼(本组图片均由 冉阿健 摄 )
一旁的苗种培育池内,一尾尾鲟鱼苗成群畅游。今年3月,基地成功进行了20组自育鲟鱼亲本的第二批人工繁殖,预计将获得高达300万枚受精卵,并孵化出约240万尾初孵仔鱼。这进一步印证贵州鲟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长期稳定运行。
鲟鱼繁育涉及催产、受精、培育、脱粘等步骤,整个孵化过程需要近100个小时。自1998年将鲟鱼引入贵州并开展技术科研以来,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已掌握成熟的催产繁育技术,目前基地主要保存史氏鲟、西伯利亚鲟、中华鲟、达氏鲟4个品种。
经过长期科研实验,水产研究所建立了精准水质调控系统,实时监测6项核心指标,研发了全周期营养配方,显著提升饲料利用率;并创新“仿生态孵化技术”,使仔鱼成活率达到85%。
鲟鱼种苗的成功培育和养殖技术的成熟,助推我省鲟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省鲟鱼养殖场共158个,遍布江口、台江、紫云、镇宁等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鲟鱼养殖面积已达145万平方米,产量3.6万吨。
贵州省农科院水产所惠水试验基地
在鲟鱼繁育养殖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基地还顺应贵州渔业发展情况,进行其他品种在贵州本地的繁育工作。
“这就是河鲈和梭鲈,他们一个肉质紧实,一个肉质鲜美,目前贵州市场还没有这两种鱼。”指着养殖河鲈、梭鲈的亲本池,罗天逊仔细给记者介绍这两种鱼的特性。这两种鱼是基地4年前从新疆引进的品种,目前正进行种苗培育。
“这两种鱼是吃活饵,饲养成本较高,鱼苗长到2个月我们改用饲料喂食,并收集监测鱼身上氨基酸、脂肪等的含量,寻找最适合市场的养殖模式。”罗天逊介绍,目前已经培育了两批次鱼苗用来进行科学实验。该基地还同时开展黄河鲤、月鳢、锦鲤、松浦镜鲤等20多种鱼的科研实验,为我省渔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适合本地的鱼苗和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