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黔西大地,绿意盎然。跟着测产验收团队走进毕节市黔西市文峰街道双星社区酸性土壤改良示范基地,收割机轻轻翻着,伴随着测产工作有序开展,马铃薯接二连三地露出地面。
“有专家团队提供技术保障,马铃薯长得可好了。这次测产,我们有信心。”种植户们满脸笑意。
测产现场,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蒋太明、贵州大学教授何腾兵、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卢扬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基地进行测产验收。
专家组严格按照考核测产验收要求,随机抽取3个样方开展工作,利用专业测量工具,精准丈量土地面积,仔细记录株距、行距数据;将采挖出来的马铃薯,按照大中小等级逐一分拣归类,认真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科学测算,保证测产数据的真实准确。
“经过严谨的称重计量得出结果,示范基地马铃薯平均亩产达3663.37公斤,增产幅度达14.71%至22.63%,结果十分喜人。”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杨波说。
喜人成果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
双星示范区土壤呈强酸性,常年种植方式为马铃薯和玉米轮作。尽管当地农民具备一定的酸性土壤改良意识,习惯自发施用草木灰,但改良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难题,项目团队以中和土壤酸度、消减活性铝、补充盐基离子为核心方向,创新研发并推广应用酸瘦黄壤降酸培肥综合技术,系统性解决黄壤酸化瘠薄问题。”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蒋太明说,“项目团队在该区域系统开展强酸性土壤改良剂配方筛选、有机肥源筛选、新型氮肥种类筛选3个关键试验。”
经过大量研究与反复配比,团队将白云石粉、钙镁磷肥、生物炭、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原料,按照科学比例进行复配造粒,成功研制出有机-无机-生物复合酸化改良产品,同时开展改良剂用量田间筛选试验和不同类型改良剂比选试验,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与实践验证,最终确定最适宜的改良剂类型及最佳施用用量。
在此基础上,团队将改良剂施用技术与种植模式优化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适用于该区域的技术模式。“运用该技术后,土壤pH值显著提升0.2至1.0个单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产量实现10.8%至30.5%的大幅增长。”贵州大学教授何腾兵说。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李渝说:“下一步,我们将联合黔西市农业农村局,继续推动改良剂推广应用,帮助更多农户提升土地生产力,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