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记者来到绥阳县风华镇风华村,蓝天白云下,几只白鹤在池塘边上徜徉;绥阳县渔乐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雪松站在鱼池边,撒下鱼料,欢快的鱼儿立刻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包括福瑞鲤2号、松浦镜鲤、龙科11号等,它们是绥阳县渔乐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的代表,也是目前在贵州省养殖最为广泛的大宗淡水鱼新品种。近年来,贵州省水产研究所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将十多个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引进贵州,引进数量达到1亿多尾,广受贵州渔业养殖户的青睐。

黄雪松从事渔业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他告诉记者:“自2008年始,公司引进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和新技术后,产量开始稳步上升。以前亩产不到一千斤,现在亩产基本上能达到三千斤左右。”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产量,黄雪松总结出几点:新品种饵料系数低、长势好、抗病能力强。他说:“公司目前拥有31亩鱼塘,每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5万左右,雇佣劳动力达到百余人次。”
遵义石林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弘告诉记者,自己是在2015年开始与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合作,通过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这一平台,引进福瑞鲤2号、建鲤2号等多个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和本地鲤鱼比起来,新品种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和肉质有着很大区别,能有效降低我们的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杨弘公司每年的产量在六万到八万公斤之间,主要销往周边地区。

目前,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青、草、鲢、鳙、鲤、鲫、鲂)作为贵州省主要养殖品种,其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超75%。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室主任、正高级畜牧师李建光表示,2008年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正式成立,从那以后试验站每年都引进体系研发的新品种,在贵州开展示范养殖和推广。“新品种的优点体现在饵料系数低、抗病能力较强,成活率高,增产效果非常显著等。福瑞鲤2号、松浦镜鲤、龙科11号这些品种还有着抗寒的特性,非常适合在贵州高寒山区养殖。”李建光说。

在试验站的努力下,十多个大宗淡水鱼新品种被引进贵州,引进数量达到一亿多尾。同时,引进新品种的种鱼在贵州开展人工繁殖,总计繁育出水花鱼苗十多亿尾,引领了贵州省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引进和示范养殖的新局面。
在水产新品种的培育与扩繁过程中,面临着亲本来源问题等困难,贵州省水产研究所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级的平台,加强与各新品种选育单位联系与合作,保障贵州省苗种供应。除此之外,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核心成员、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王艳艳说:“我们在全省范围选取场地较大且有一定繁育基础的养殖场合作,采取我们负责联系种鱼和技术,养殖场负责日常管理的模式,联合开展新品种的苗种扩繁工作,并开展本地高效养殖模式的研发构建。”
王艳艳表示,同时为解决大宗淡水鱼存在的刺多等问题,贵州省水产研究所也在着手进行无刺鱼的研究。
据了解,贵州省大宗淡水鱼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大宗淡水鱼产量从2020年的20.13万吨到2023年的21.21万吨,初步统计2024年产量达到22.23万吨。有力地助推了遵义、安顺等多地经济的发展。遵义市播州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项目建设发展处副处长覃普表示,今年引进了福瑞鲤、草鱼等新品种,在播州区长势极好,大众接受度较高。“大宗淡水鱼在我区的养殖规模超过了80%,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了我区总产量的60%以上,产值达到了3亿元。”覃普说。
据介绍,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八大水系河流交叉融汇,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为贵州大宗淡水鱼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基础。大规模的优质新品种引进及高度重视的示范推广提高了全省良种覆盖率,对于调整贵州省大宗淡水鱼品种结构、提质增效,培育渔业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