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在台江县南宫乡汪江村,稻田鱼鱼苗繁育大户王鹏芬在基地上察看稻田鱼母本的长势情况,连日来的低温天气,王鹏芬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寒防冻措施,做好自家鱼池防寒防冻。
“这是我家的致富鱼,一家的收入全靠这些稻田鱼母本,要保护好她们。”王鹏芬说。
以前,王鹏芬养的稻田鱼母本可没有这么值钱。
“2008年我就开始繁育稻田鱼苗,采用传统的繁育模式,品相差、个头小,产量、产值都不高。”王鹏芬介绍。
改变在2022年3月。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实验站成员张显波到台江县农业农村局挂职副局长期间发现传统繁育方式粗放,亩产值只有2000元左右,产业带动很难。
王鹏芬(左)与张显波(右)一起选育亲本。
“科技创新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受益,一定要为群众们提供一个优质的稻田鱼品种。”张显波发现,稻田养鱼是黔东南州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种生活生产模式,有田的地方群众都会养上鱼。
张显波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了呆鲤的提纯复壮,建立“呆鲤”的繁育体系,选育出多个适合稻田养殖、具有生长优势、性状稳定鲤品系,其中1个“黔田鲤1号(暂定)”即将用于申报国家鱼类新品种,打破贵州鱼类新品种长期为零的现状。
结合实际,张显波对“呆鲤”传统繁育模式也进行了提升改造,用帆布鱼池辅助现代增氧设施,每亩产量提升10倍以上,让当地群众跟着学、学着干,从根本上实现“种业+模式”提质增效。促进很多农户返乡创业,增加了乡村的人气。
销售鱼苗。
“呆鲤”是黔东南传统稻田养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稻田养鱼过程中选育出来的一个地方鲤鱼品系,适宜山区、丘陵稻田养殖,逃逸率低,之所以被称为“呆鲤”,是因其性温顺,反应迟钝,即使稻田遇山洪田埂溢水或进排水口无拦围,也不随水而去。
相对于其它鲤鱼品种,当地农户和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当家稻田鱼。这条鱼已经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每逢迎亲嫁娶、亲朋接待、少数民族节日,都是必不可少,入选了全球和全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被列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稻鱼共生成为当地延续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生态。
张显波结合地方文化、农耕模式和自身所学,在从江县平正村和台江县台雄村利用稻田开展“呆鲤”的人工繁育,改进了人工繁育技术、加强了病害防控和科学饲养管理等,提高了春季繁殖的效益,试验了秋季繁殖,取得了预期收益,并把繁育技术向全省推广。
新建繁育基地。
“技术员到我家来指导我们繁殖稻田鱼鱼苗。现在我培育的鱼苗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政府也从我这里买鱼苗分发给群众。”王鹏芬自豪地说。
有了更好的养殖技术,2024年,王鹏芬的养殖基地扩大规模到30亩,并修建16个繁育鱼池,不断提升稻田养鱼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预计收入12万左右,王鹏芬算了算年底账,今年收入比较乐观,比以前提高了几倍。”王鹏芬说平时通过抖音和朋友圈发布鱼苗广告以及分享繁育技术,现在周边村民都向她学技术,鱼苗卖得也好。
2023年以来,台江县按照“立体化、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六化标准,推进“稻+”多种种养模式发展。全县共投入稻田综合种养项目资金达2000万余元,主要是发放稻种和稻鱼,其中发放稻田鱼苗12万斤80万余尾,覆盖示范稻田2万亩以上,受益群众达4000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