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丨山里山外贵州人|张显波:打造水产种业“贵州芯”助力贵州渔产业提质增效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贵州省地处长江和珠江水系上游,水源丰富,水质极好,是全国生态渔业的一张名片。生态渔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推进的12个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渔业发展新模式,围绕渔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许多水产研究员深入养殖一线,立足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积极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我省渔产业提质增效,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张显波就是其中之一。

持续发力水产产业 为贵州渔业建言献策

2024年7月,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共同编制的《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印发。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鲟鱼产量149376吨,贵州产量32538吨,正式列入全国第一。


‌鲟鱼在贵州渔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长期调研,张显波认为,鲟鱼产业发展还有几个瓶颈问题需要攻关,如:省内苗种供应不足和种质质量无保障问题,养殖端环保问题,鲟鱼产业链短缺问题。


开展鲟鱼亲本产卵检测


“建议提质省内鲟鱼种源,优化人工繁育技术和提升苗种生产规模,增效鲟鱼流水养殖尾水净化技术,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同时提升、增项和标准化鲟鱼精深加工工艺,增强加工生产能力,拓宽市场。”针对贵州‌鲟鱼养殖过程存在的问题,张显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贵州海拔高,水温低,鱼类生长缓慢,养殖成本高,面对大市场,除了鲟鱼等少数鱼类有养殖效益外,多数大众鱼类生产的效益不高。  


张显波建议:“结合贵州资源现状,持续引种冷水性、亚冷水性和广温性鱼类,创制利用地方土著鱼类,定向选育目标性品种,不断发展特色鱼类养殖,提升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户信心。”


同时,针对贵州省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张显波提出要着手了解在不同季节容易出现的疾病,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考虑到不同养殖品种的生理特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结合当前养殖实践,识别出各品种在不同季节的易感疾病及其成因。    


张显波作为一名从事水产养殖专业16年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返乡以来,就将他的实验平台从高楼转移到田间,总结凝练渔业发展瓶颈,用他所学,逐步攻关,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贵州的特色水产养殖模式,建设成本能够节省90%,建设周期能够缩短50%,单位面积的产量提升超过10倍,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做精鱼类种业 提升养殖效益

种业推动水产业进步,不仅是“量”方面的发展,更在“质”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张显波围绕贵州省渔业实际发展需要,创新创制鱼类种业。


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了呆鲤的提纯复壮,建立“呆鲤”的繁育体系,选育出多个适合稻田养殖、具有生长优势、性状稳定鲤品系,其中1个“黔田鲤1号(暂定)”即将用于申报国家鱼类新品种,打破贵州鱼类新品种长期为零的现状。


指导农户开展呆鲤的人工繁殖


用贵州特色土著鲫打造全国特色土鲫鱼,在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刚边乡发现一种体色突变鲫(金背鲫),逐步攻克了其运输、保种、亲本培育、人工繁育等技术,个体数量扩充已达到10万尾,特色土著鲫将会走向市民餐桌。


粗须白甲鱼(麻鱼)的繁育体系初步成型,粗须白甲鱼是中小型淡水经济名贵鱼类,是黔东南和铜仁及周边地区人们非常喜爱的水产品之一。市场价120元/公斤,利润超过60%。亲本保存量已达10000组,攻克了粗须白甲鱼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的亲本成熟、催产、授精、孵化和苗种培育,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市场。


斑鱯雄性个体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性腺发育不成熟长期困扰其人工繁育,经过张显波团队多年试验,探索出导致该现状的原因,采用团队摸索的回救手段,取得斑鱯繁育的试验性成功。

改进养殖模式技术 助力群众增收

“科技创新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受益。”张显波发现,稻田养鱼是黔东南州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种生活生产模式,有田的地方群众都会养上鱼。



张显波到台江县农业农村局挂职副局长期间发现传统养殖方式粗放,亩产值只有2000元左右,稻田养鱼产业带动很难。


结合实际,张显波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提升改造,每亩鱼产量提升30倍,水稻产量提升20%,稻田亩产值突破了2万元,让当地群众跟着学、学着干,从根本上实现“稻+鱼”提质增效。促进很多农户返乡创业,增加了乡村的人气。


“呆鲤”是黔东南传统稻田养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稻田养鱼过程中选育出来的一个地方鲤鱼品系,适宜山区、丘陵稻田养殖,逃逸率低,之所以被称为“呆鲤”,是因其性温顺,反应迟钝,即使稻田遇山洪田埂溢水或进排水口无拦围,也不随水而去。


相对于其它鲤鱼品种,当地农户和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当家稻田鱼。这条鱼已经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每逢迎亲嫁娶、亲朋接待、少数民族节日,都是必不可少,入选了全球和全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被列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张显波结合地方文化、农耕模式和自身所学,在从江县平正村和台江县台雄村利用稻田开展“呆鲤”的人工繁育,改进了人工繁育技术、加强了病害防控和科学饲养管理等,提高了春季繁殖的效益,试验了秋季繁殖,也取得了预期收益。


现在,从江县平正村合作社平均亩产“呆鲤”水花6.87斤、苗种102.40斤、一季水稻1058.6斤、再生稻337.2斤,亩产值达到12173.53元。相比之前,该合作社“呆鲤”水花增产24.60%,苗种增产43.36%,水稻增产25.8%,总产值增加52.4%,亩增收6378.7元。带动农户54户。台雄村基地亩产呆鲤鱼苗615公斤,综合水稻效益,亩产值达22000元。

【人物简介】


张显波 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2019年入选贵州省“千层次”人才;2020年贵州省生态渔业优秀工作者;入选2020年“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22年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和“新时代贵州人”称号;2023年获得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