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丨罗甸县祥脚村:“三兴”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民族地区群众致富“金钥匙”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连片的绿油油蔬菜环绕在逢亭镇祥脚村四周,绿宝石般点缀成了美好乡村画卷。

近年来,罗甸县祥脚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坚持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通过“三兴”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各民族共同致富的“金钥匙”。

兴人才建设,谋划发展“金点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走进祥脚村蔬菜基地里,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三三两两的村民正俯身弯腰采摘蔬菜,脸上洋溢着对于丰收的喜悦。


“我在这里干活好几年了,接受村里面培训和指导也不少,在种菜这方面基本没什么技术难题。”祥脚村村民徐贵英说。

人才建设是祥脚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该村邀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李桂莲和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文林宏等11名知名专家组建蔬菜专家工作站,培育“田专家”“土秀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共12人,大力开展蔬菜试验试种研究和技术培训以及新设备应用等,共同为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寻找“金点子”去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19场次,受众达560人次。累计引进207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世研长椒、团茄3号等新品种47个,开展蔬菜“四新”技术试验示范6项,总结出适宜该县蔬菜推广种植技术2项。

兴产业创新,拓宽产业“新路子”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以前我们每年种植一季蔬菜加一季水稻,收成大概就是三四千。现在的‘菜—稻—菜’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我们就能收两三批瓜,到市场上卖可以拿到上万块钱。”祥脚村蔬菜基地负责人黄金国说。


近年来,祥脚村立足于“天然温室”等资源优势,依托劳模孵化基地、县农业农村局新品种试验基地、技术攻关孵化园,通过优化茬口搭配,采取套种轮作方式,积极研究和推广“菜+菜—稻—菜”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选择具有耐性强、周期短、产量高的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在一些地块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稻加鱼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亩产值大幅提升,从种植传统作物的5000元提升到45000元左右。截至目前,该村建立蔬菜基地1500亩,辐射带动全村及周边群众种植蔬菜达7000余亩(次)。


“经过对蔬菜基地提升建设,加上采取复合种植模式,基地的亩产量比之前提升400斤左右,提早半个月错峰上市,加上亩产量提升,每亩地至少实现增收大概1000多元。”罗甸县农业农村局蔬菜发展中心主任李梅说。


一业兴,百业旺。该村以蔬菜产业作为牵引,让群众尝到了“甜头”,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村发展柚子、纽荷尔、柑橘等果品种植1560亩,养殖牛220头、猪130头、家禽860余羽,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兴产销渠道,鼓起群众“钱袋子”

“我们采取‘村两委(工作队)+合作社+企业+农民+市场’发展模式,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外环、贵阳市场中环、县内学生营养餐内环’三环联动销售,实现农商对接、定向保供、产地直销。”罗甸县逢亭镇副镇长高洪艳介绍说。



据了解,逢亭镇为了抓好产销对接,充分借助广州白云区东西部协作、贵阳市对口帮扶、公投定点帮扶等机遇,组织镇村干部和蔬菜经纪人队伍及时到外地寻市场、找客源,确保蔬菜以最快的速度销售到贵阳、湖南、广东等大中城市。


“贵阳市作为罗甸县对口帮扶的单位,在农业农村局成立贵阳农投集团罗甸保供蔬菜基地指挥部,双方签订《贵阳贵安罗甸县2万亩蔬菜保供基地订单合同》,落实蔬菜订单2万亩,其中逢亭镇4000多亩,对我们销售蔬菜有很大的帮助。”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大菊介绍。


据悉,该村蔬菜基地共有固定“打卡”上班农民73人,人均月工资5000元左右;季节性“打卡”上班的农民186人,人均日工资100元以上,蔬菜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了长久的、可持续性的收入。该村村蔬菜年生产总产量达7000多吨,总产值超2100万元。


如今的祥脚村处处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在产业的加持下,各族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