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丨亩收益增加4775元!关岭蔬菜生态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显成效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7月18日,贵州省园艺研究所邀请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大学农学院、关岭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等有关专家,对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贵州喀斯特山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8“关岭自治县蔬菜生态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示范点进行现场测产,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介绍,对示范种植的黄瓜进行田间测产。



在测产现场,专家组分别考察示范点嫁接苗和实生苗植株长势、果实品质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并随机选取3点,连续统计20株的已采结位数和雌花数,称量商品瓜平均单瓜重,估算单株产量,按0.8系数折算亩产量。


根据考察及测产结果,示范点黄瓜嫁接苗平均单瓜重350 g, 平均单株产量4.41kg, 折合亩产量6128.1kg,按当月平均出田价格3.2元/kg,亩产值19610 元,对照组平均单瓜重265 g, 平均单株产量3.18 kg, 折合亩产量 4418.9 kg,亩产值14140元,示范点亩产量较对照增产38.7%,除去嫁接成本695元,亩收益增加4775元,亩效益增加33.8%。



该项目示范点推广黄瓜嫁苗种植,接穗为圣豪37,砧木为金刚钻,对照为实生苗,于2024年5月20日定植,采用露地高厢双行种植,厢宽含沟1.67 m, 株距0.46 m, 每亩种植1737株,示范基地田间管理水平一致。


基地种植模式主要为“黄瓜-棒豆-甘蓝”“黄瓜-黄瓜-棒豆”“茄子-甘蓝”等一年多茬种植模式,基地配套了田间管网和水肥一体化设施,使用紫外杀虫灯、银灰双色膜、生物药剂和生物菌肥等物资设备进行病虫害防控和蔬菜提质增效。



“通过今天的测产数据汇总,我们发现采用嫁接苗的黄瓜在抗逆性,抗病性方面更突出,比传统的实生苗具有更大优势,未来将把这项嫁接技术从实验基地带向更广阔的蔬菜产区推广,能够发挥更大的科学技术优势和效益。”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伟说。


我国作为黄瓜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量占世界黄瓜的80%以上。贵州拥有悠久黄瓜种植历史,却也因此让地块藏匿众多根结线虫,黄瓜结瓜期最易感病枯萎。对此,省内不少种植大户开始订购山东、云南等地的黄瓜嫁接苗,以提高作物抗性和延长采收期。



瞄准省内市场空白,2020年起,身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实验站站长的邓英,带领贵州省农科院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探索黄瓜嫁接苗。


经过系列实验,他们明确了砧木品种、浸种及催芽接穗参数、插接手法,并于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种苗生产示范点。


“嫁接苗比对照组长势和抗病性较强,具有丰产、稳产优势、商品瓜率高、商品性好的优点。”邓英介绍。



“我们的黄瓜嫁接技术在关岭逐步推广示范,对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对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地提高。”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瞿飞说,通过项目的实施,筛选出优良蔬菜品种推广应用,并在关岭建立4个示范基地,制定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据悉,通过项目实施,研究应用优良蔬菜品种、蔬菜嫁接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关岭蔬菜生态化栽培模式,培训农户或农技人员1800人次,带动脱贫户1350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下一步工作中,将依托项目的实施,从种苗繁育、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与推广方面持续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管理蔬菜产品品质及其产量,提升蔬菜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收益。”关岭自治县高级农业师甘南孝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