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有个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造梦人,正是名誉院长李桂莲。
“平红,前两天院里开展的‘2023年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我院成果丰硕。育种和栽培,是农业科研的两只翅膀,你要带着团队继续努力!”
6月7日,不到9点,82岁的李桂莲拨通了爱徒孟平红的电话。
了解科研项目进展、及时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青年科研人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已成为孟平红的日常。这曾是李桂莲与她常做的事,如今,她如恩师李桂莲一般,不辞辛劳地培养着新一代的蔬菜科研人才。
2022年因身体原因彻底退休,李桂莲仍按捺不住,时常对已是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的孟平红叮咛。
2004年,贵州省农科院建院百年前夕,院党委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学习“桂莲精神”,将“桂莲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无论李老师身在何处,“桂莲精神”都指引着孟平红。
念及此,正朝办公室走去的孟平红,思绪不由回到2008年。
李桂莲有个习惯,喜欢用本子记录在基层了解到的行业资讯、种植情况等。在与李老师多年的相处中,孟平红亦习惯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解到的细节,温度湿度、生长情况等。
那年,42岁的她结束了法国4年多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学习,回到工作16年的贵州省农科院之前,她特意先到李老师家中拜访。
彼时,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她,回农科院搞生物育种似乎更符合学术走向。然而,1979年开始,李老师在罗甸试验早熟蔬菜,拉开贵州错季蔬菜“三部曲”序幕,即利用贵州不同海拔气候差异,实施冬春喜温早果菜、夏秋喜凉蔬菜、秋冬喜温果菜错季栽培的研究、示范、推广,错峰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在孟平红带领下,试验地,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的心之所念。大家都习惯于走进土地,看问题、找答案。
“贵州可耕种面积很少,且土地破碎、土壤贫瘠,农民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温饱问题却难以完全解决。我们要用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圆农民的增收梦。”
李老师的一番话,让她拨云见日。她回到省农科院,研究起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并开展科技示范和推广。
几经思索,孟平红发现,在春夏之交喜温蔬菜未大量上市,而喜凉蔬菜普遍抽薹开花,形成3月至5月全国性的蔬菜淡季。利用贵州海拔差,春夏时节在不同生态区错峰发展喜凉蔬菜,供应春夏淡季市场,可取得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良种良法配套,才能让蔬菜产业良性发展。基于此,在孟平红的带领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不断在育苗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
然而,春夏时节喜凉蔬菜生产难度较大。甚至播种期若错过5天,蔬菜都有可能提前抽薹开花,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找到耐抽薹、耐寒的品种及科学的播种育苗方式,至关重要。
2015年起,李桂莲和孟平红等人陆续引进国内外喜凉蔬菜品种123个,分别在全省不同区域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和引种试验,筛选出46个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其中有耐抽薹的白菜、甘蓝、萝卜等。
科研论文必须在大地上书写,秉承此原则,孟平红走遍全省各地。在威宁萝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查看新品萝卜长势良好,她打心底感到自豪。(资料图)
找对品种,试验紧锣密鼓开展。孟平红跟随李桂莲,从罗甸县边阳镇开始试验。那年,农民种出的春大白菜,卖到2元多一斤,价格远高于正季蔬菜。
2016年1月,省重点科技项目“贵州喜凉蔬菜春夏错季栽培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立项,由孟平红主持,李桂莲指导。
项目实施期间,在威宁、大方、清镇、西秀、都匀、罗甸、平塘、锦屏8个县(市、区)的核心示范区,示范种植春夏喜凉蔬菜39783亩,产值24464万元,带动8个县27个乡镇约9万农民增收。
为了让科研人才不断接续,孟平红(中)总是带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青年人员奔赴一线,开展甘蓝育种研究、了解产业发展情况。(资料图)
至此,以李桂莲为代表的贵州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立足贵州立体气候特征,在秋冬蔬菜、冬春蔬菜、夏秋蔬菜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了春夏蔬菜,完成了贵州错季蔬菜“四部曲”,织牢蔬菜“四季高产梦”。
然而,科研永无止境。针对贵州耕地少、农民收入低问题,孟平红在李院长指导下,主持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特色作物科特派‘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使农民种菜年产值达1万元左右。
良种、良法,被孟平红(右二)一直挂在嘴边。她不仅要求自己的团队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还在一线不断挖掘科技“二传手”,助力全省蔬菜科研人员不断成熟,助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资料图)
取得成功后,孟平红又思考,为何不将不同地域的蔬菜错季栽培技术“四部曲”有机结合,在时空上作文章,进一步提高种菜效益?
随即,在李老师指导下,孟平红带领团队率先在贵州提出并开展蔬菜“321”工程,开展蔬菜一年多茬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推广。该模式将不同地域的蔬菜错季栽培技术有机融合、衔接、科学组装配套,把传统的一年种植一季、两季,变为种两季、三季甚至多季,并利用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让农民增收致富,是孟平红始终努力的方向。她不仅多次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排忧解难,还积极组织开展栽培技术培训,让科技更好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资料图)
以19个县为试点,孟平红带领团队研究总结出适宜贵州不同生态区的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100余套,实现项目区蔬菜种植年亩产值分类达3、2、1万元。
打季节差,时间成了金钱。每次送技下乡,孟平红总听到老百姓对她说,“这季蔬菜又被外省客商订完了,价钱还很好!”
“那时,我才真正懂得李老师曾说‘当前研究栽培技术更为紧迫、更能满足农户需求’的意义。”孟平红感慨道。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孟平红率先在全省提出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让农民一年四季通过套种、间种、错季种植,拥有更高收入。基于此,当孟平红(左1)在威宁麻乍镇进行萝卜现场测产,收获不错成绩后,她的笑容特别灿烂。(资料图)
2017年,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被列为省政府《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核心技术向全省推广。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与全省各地蔬菜从业人员紧密配合,累计示范推广蔬菜“321”高效种植990万亩,惠及农民约87万人次,培训和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农民和企业合作社约8万人次。
2020年,贵州蔬菜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贵州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先后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等称号。
2019年,孟平红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却不骄不躁,继续踏上了新的科研征途。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新需求、新征程。面对我省蔬菜育苗产业发展滞后,跟不上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孟平红开始带领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邓英及团队,开展蔬菜种子种苗生产调研、研究、示范、推广……
“孟院,我们研发的黄瓜嫁接苗,自今年4月起,在关岭育苗中心这一示范点,已售出100万株,按一株0.5元计算,产值约50万元。”邓英说。
“只要有空,我们就想去地里走走,待在那里最踏实。”心中装满群众的孟平红喜欢在田间听邓英作汇报。一边看着嫩绿的蔬菜苗,一边听邓英汇报嫁接苗变致富苗的好消息,她感到无限生机。
“种子种苗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关涉农产品竞争力,定要将种子种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听到科技苗转化成致富苗,孟平红笑眼盈盈。
种质资源创制亦在路上,90后的周麟笔便是其中一员。有过多年驻村经验的她,如今正在开展大白菜抗根肿病、耐抽薹等种质资源创制工作。
我们农业科研的方向,必须立足产业所需、群众所需。这句话,孟平红跟一代代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成员提起。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亦在一次次讲述中,在他们心中生根。
“年轻一代更要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产业需求及群众需要。每代追梦人不断接力,定能让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在黔贵大地绽放。”孟平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