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普定县黄桶街道新堡村的茶山,贵州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刘亚兵的胶鞋已沾满泥土。他蹲在地里,手把手教茶农移栽“黔茶1号”茶苗,“根须要舒展开,盖土别埋过嫁接口。”基地负责人刘晓雅捧着刚拆箱的茶苗笑出声来:“听刘老师的,换了新品种,成活率提升到95%!”
这幕田间实景,正是贵州省农科院以“喊得动、顶得上、办得成、干得好、不出事”十五字要求抓作风、促实干的生动注脚。作为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该院把作风建设作为破局关键、把实干担当作为履职核心,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破解发展难题、激活产业动能,让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底色更鲜明,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喊得动”:执行力扎根一线
“作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字,要听得到田埂上的脚步声。”贵州省农科院始终把“喊得动”作为作风建设的首要标尺,将全院15个内设处室、20个直属单位形成“指令即行动”的工作常态。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到威宁县马铃薯主产区开展晚疫病防治技术服务。
今年盛夏,贵州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威宁县马铃薯主产区面临晚疫病爆发风险。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闻“汛”而动,直奔雪山镇灼圃草场3500亩连片马铃薯基地。“放下培养皿就走!”科研人员们踏着泥泞深入田间,观察植株状况,围绕晚疫病防控纷纷拿出管用办法:“要及时清理发病田块的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在专家指导下,合作社负责人与种植户迅速掌握病害识别与防治要领,抓住关键时期控制病害蔓延。
同一时期,院水稻研究所17位科技人员奔赴台江县、三都县等14个县30余个村镇的水稻生产一线开展灾后指导;辣椒产业体系直奔黔南州摆茶基地,踩进积水泥潭开出“排水防沤根+整枝增透光+精准防治”组合拳;4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在党的生日当天将筹措的口罩、手套、草帽等爱心物资送达榕江灾区,并深入坝区查看蔬菜受灾情况,让“为群众办实事”的誓言在特殊日子里更显分量。
在贵州省粮油单产提升包片服务中,贵阳、铜仁、黔西南、遵义等地技术服务团同步下沉一线,开展灾后恢复与病虫防控,以科技力量守望粮安。“喊得动”已成为农科人最鲜明的标识。
“顶得上”:硬担当破解难题
贵州山多地薄,良种培育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贵州省农科院以“顶得上”的担当精神,聚焦粮油安全等“省之大计”,十年如一日深耕科研一线。

玉米创新成果QD001自交系转让签约仪式现场。
院旱粮研究所陈泽辉团队践行“候鸟式”科研,每年寒冬别家团聚时,他们扛着育种袋奔赴海南基地,在田里一蹲就是一整天。“科研成果只有种到地里,才算真正活过来。”这是陈泽辉常说的话。在德江县桶井乡的山石地里,他们带来的“黔玉1号”让亩产从不到300斤翻了近一倍。而抗锈病的“康农玉8009”在黄淮海锈病爆发时一片青绿,被农民称为“铁打的”保命种。十年间,团队足迹遍布贵州、河南试验田,建成1900份玉米核心种质资源库,成功破解“温热地区玉米低产”难题。2024年,其培育的“QD001”自交系以“2000万元+提成”授权隆平高科,创下全国同类成果转化纪录。

无人机开展“一促四防”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院油菜研究所持续攻关,不仅育成了含油量高达52.34%的“油研2020”,累计推广近400万亩;更针对贵州山地茬口矛盾,历经十余年选育出“油研早1号”等一批短生育期新品种,将油菜生育期从210天缩短至173天,让“冬闲田”变“增收地”。
“在省油菜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引品种、学新法,今年油菜大丰收,单产大幅提升。”余庆县松烟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黄飞感慨,“有了科技支撑,老百姓种得更放心、干劲更足了。”这一示范片,正是“贵州芯”良种配套“接地气”良法,驱动贵州省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生动缩影。
“办得成”:优服务提速增效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效能的提升上。贵州省农科院以“办得成”为目标,既优化内部科研环境,又提速基层服务响应,让科研成果更快落地见效。院党委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将科研环境治理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攻坚整治,让科研空间焕发整洁有序、规范高效的全新面貌。

航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如今走进农科院,“科研与文明,咱都得‘拔尖’”等文明标语在公共区域随处可见;曾经大门两侧布局散乱的区域已改建成贵州省农业科技孵化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成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重要桥梁;贵州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则系统性地保全了数以万计的农业“芯片”,为贵州农业保留了深厚的家底。
这一切真是让人点赞,一位年过九旬的退休老同志感慨:“如今的大院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干部们敢啃硬骨头、务实敢担当,把科研环境建设得这么温馨舒适,这样的好作风、实举措,我们老同志打心底里佩服!”从硬件的升级到管理的优化,一个更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正让农业科技创新轻装上阵、加速奔跑。
服务下沉让农户直接受益。在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石龙村,省农科院示范的“黔芋9号”马铃薯实现产量翻倍;在罗甸县,省农科院蔬菜团队推广的“春提早+秋延晚”栽培模式让农田效益倍增;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省农科院技术团队推动阳荷产业实现了连续六年“零库存”销售。9月,该院通过科企合作展示推介活动,一次就发布了46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并与企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让更多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干得好”:广协作共兴产业
干得好的标准,是让农户钱袋子鼓起来、产业路子宽起来。贵州省农科院以开放姿态拓宽合作版图,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开展“高原山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举办全国性学术论坛,聚焦山地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系统构建学科体系,全力打造高水平“贵州农科战略智库”。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另外,与广东省农科院签署科技协作战略合作协议,聚焦龙里特色樱桃番茄产业升级共建示范基地;共同调研谋划,推动共建高水平农产品食品加工研究所和产业园,打造粤黔东西部协作农业科技示范标杆。同时与中国农科院、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交流。
作为首批受邀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推动优势农业技术走出国门。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同探讨马铃薯育种等技术,为贵州特色产业引入了国际化视野。
院油料研究所将30多个观赏向日葵品系打造为特色农旅IP,提供从土壤改良到花期调控的全流程技术支持,推动“科技颜值”转化为“实际产值”。在仁怀市五马镇东升农场,300亩夏闲田变身金色花海,开放仅半月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当地摊贩日收入达一两千元,整体收益逾两百万元,这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成为拉动乡村旅游的重要引擎。同样的科技风景也在荔波县小七孔镇绽放,花海与自然遗产相映成趣,花经济为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不出事”:守底线擦亮招牌
贵州省农科院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检身若不及”的清醒抓班子、带队伍,为科研事业发展筑牢纪律屏障。
班子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定期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带头查摆整改问题,形成“头雁效应”。针对院(所)特点,开展违规吃喝集中整治,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以及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引导;修订规范文风会风、科研经费及企业监管等多项内部管理制度,从项目申报、经费使用到成果转化全链条规范管理,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一景。
在2025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会签约现场,企业代表直言:“作风正、技术硬,农科的金字招牌更亮了,合作起来特别放心!”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从湄潭茶山的新苗舒展到威宁薯田的硕果孕育,从实验室的精密测算到田埂上的技术传承,农科人正以作风铸魂、实干为笔,让更多“贵州芯”良种在黔山沃土里扎根结果,为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开新局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贵公网安备 52019002007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