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2025数博会】从“数据+”到“园区+” 让生活变得更“智慧”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眼下,走进贵州贵安新区的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以下简称“信息园”),只见一栋栋数据机楼有序排列,机房内的服务器高速运转。“10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来自全国的海量数据在这里完成存储、运算,又从这里输出、服务各行各业。”信息园算力中心职员廖伟说。

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建设初期(上)与当前景象(下)对比图(央广网发 栾小琳 制图)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

转眼10年过去了,作为贵安新区首个启动建设、投产的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算力增长300%;园区机架规模增长12倍达1.4万架,服务器数量激增700倍至12万台,已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数据交互最活跃的国家级算力节点。

“总书记当时还来到我们信息园考察,希望园区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这十年乃至以后努力前进的方向。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希望通过信息化赋能,为老百姓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服务。”廖伟说。

这些年,每到夏季,贵州都以清凉天气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出行,我们最担心天气问题,尤其是山区天气多变,怕遇上临时强降雨或者雷暴天气等影响行程计划。”来贵阳旅游的游客陈尚文说。

游客查询贵阳实时天气情况(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

“短临气象预测算法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丁旻说。目前,他们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的短临气象预测算法已投入使用,老百姓可以实时了解当地各个时段的降雨概率,让出行更舒心和安心。此外,数据分析还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不仅赋能智慧气象预测,信息化高质量服务还不断在农业生产上延伸。

“以前防病虫害可是个大难题,农药主要靠人工喷洒,费时费力成本高;现在稻田里安装了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虫子被吸引到设备箱体内后,内置摄像头会自动采集虫体照片上传,识别害虫种类,指导精准防治办法,田间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智慧农业团队专员王虎说。

王虎正在查看物联网自动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情况(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实现了对虫害的远程分类、监测、预警,同时还可以对作物生长进行智能化监测、水肥一体化管控等,全方位为山地农业保驾护航。

截至今年6月,贵安新区已累计引进大型及以上数据(算力)中心26个,智算占比超98%,是全国算力规模最大、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从服务民生需求到赋能产业发展,一个个生动的数字信息化场景,正悄然改变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贵阳贵安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数字活市’赋能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发力,让技术有温度,让服务更精准,助力百姓生活更‘智慧’。”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局长张雪蓉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