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丨科技赋能山地农业:黔豆12号的发展密码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单株能结60个豆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产125公斤,并且做到玉米不减产!”8月7日,六盘水市盘州市双凤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袁鸿站在示范田边,手持饱满的豆荚向记者介绍。



这个曾以本地自留种为主、间套作单产仅50公斤的山区乡镇,自2020年引入贵州省农科院油料所改良品种后,如今净作大豆亩产已达160公斤,通过“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一田双收”的突破,成为黔豆12号等良种在山地农业中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十年磨一剑:破解山地大豆产业困局


   “贵州生态类型多样,民间早有‘百里不引豆’的说法。”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陈佳琴研究员坦言,上世纪末,贵州大豆产业长期受困于本土品种退化、单产不足100公斤、病虫害频发等问题。


2008年,以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创新团队启动攻关,选用多个地方资源复合杂交,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黔豆12号,聚合了不同生态类型的地方大豆资源的优良种质基因,从而聚集成高产、广适应的优良特性。



 这一品种为山地种植的“全能选手”: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情指数最低仅19%,全生育期114天,蛋白质含量高达43.76%,蛋脂含量符合国家大豆标准。2018年通过省级审定后,连续四年入选贵州省粮油主导品种,截至2025年累计推广210万亩,带动产值25.2亿元。


“一地双收”新模式:土地效益“翻番”

黔豆 12 的生育期适中,综合抗逆性较强,应用 范围广,可以在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作为春大豆种植,种植方式可以清种,也可与玉米、高粱、烤烟、红 薯、马铃薯等高矮杆作物间作,也可与不同类型的经果林,如茶林、苹果、葡萄、猕猴桃、梨子等套种。



今年3月,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开展了80亩草莓园套作黔豆12号,作鲜食大豆示范,效果良好,这种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草莓园的病虫害,还可以提早1个月时间上市销售,亩增加经济收益在5000元以上,土地复种指数得到提升,土壤结构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大豆品种选用了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的黔豆12号作为示范用种,在原有的草莓垄上顺向,采用人工精量播种方式在两株草莓中间播种一穴大豆,每亩大豆密度在1.4万株左右。不施肥不打药为草莓套作大豆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自开展试验示范以来,该种植模式得到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种植户的一致肯定。



“草莓套作大豆在花溪的成功示范,将对贵州草莓产区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为贵州大豆开辟了一条新‘赛道’,”省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王军表示,该项试验示范的成功,对提高贵州草莓大棚的复种指数以及种植大豆水平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促进贵州草莓产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豆荚”到“产业链”:小豆子做成大产业

在贵州省农科院油料所加工房内,记者看到一组对比实验:普通大豆制作的豆腐出豆腐率低、质地松散,而黔豆12号制作的豆腐弹性好、豆香浓郁。“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合理,制作豆腐出品率提升15%,豆芽发芽率超90%。”陈佳琴介绍,团队已研发出多种豆制品加工工艺,在全省多家企业进行试制推广销售。



贵州祖名豆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内规模领先、产品种类齐全、销售网络健全的知名豆制品企业,以生产销售餐桌豆制品为主导,产品涵盖白豆腐、白豆干等6大系列70多种生鲜豆制品,以及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烙烤爆浆豆腐、手撕豆腐、豆腐圆子等休闲豆制品,豆制品畅销省内外 。


“我们选用黔豆12号作为我们的主要原料之一,这款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3%,用它制作的豆腐丸子,不仅皮薄如纸,而且口感软糯细腻,咬下去满口豆香。”贵州祖名豆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谭华介绍。



“黔豆12号的成功,是‘科研+示范+加工’全链条创新的结果。”朱星陶表示,科研团队正将其耐荫基因应用于后续品种选育,并联合企业开发大豆蛋白粉、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截至目前,黔豆12号已在贵州88个县(市、区)推广,带动3.2万农户增收。从黔中腹地到乌蒙山区,这颗“金色种子”以科技赋能的创新逻辑和立足本土的实践智慧,破解了山地农业“效益低、风险高、品种少”的发展密码,正让更多贵州山地焕发勃勃生机,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方案,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