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丨科技“点绿”石头山!蚕桑产业“织”出好日子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傍晚,绥阳镇的蚕农要来拉小蚕,你看这蚕子多壮实!”7月16日,在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种桑养蚕大户黄志强的小蚕集中共育室,他拨开层层桑叶露出密密麻麻的“蚕宝宝”,语气里满是自豪,“我培育的小蚕体质强健,成活率高,乡亲们都愿意来我这儿领!”

不远处的桑田里,翠绿色的桑叶随风起伏,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岩石裸露的石漠化山区。这一切的改变,源于贵州省农科院蚕桑科研团队带来的“科技密码”——耐旱桑品种、菌根共生技术与精准栽培管理体系,让曾经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银行”。

从“石旮旯”到“桑粮仓”:科技破解喀斯特生态难题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而严重。桑树既是饲养蚕的主要饲料,又是治理石漠化、保持水土的生态林树种。如何通过种桑树修复生态,科研单位进行了探索。科研人员发现桑树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其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于是,用桑树点“石”成金,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增绿、增收两不误。

“团队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喀斯特地区发展蚕桑产业的技术难题,助力探索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新模式。”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辣椒)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邢丹介绍。

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生态治理中,种桑不仅是发展产业的起点,更是修复生态的关键抓手。多年来,季节性干旱、地表蓄水能力低带来的缺水问题是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原因,而水分又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省农科院蚕业所团队开展的研究,重点攻关增强桑树涵养水源能力,已发现桑树在石漠化地区抗旱的菌根,探明了桑树水分吸收利用规律,接种AM真菌后能促进桑树摄取土壤氮。

邢丹介绍,喀斯特地区桑树根系及根围土壤包含83种丛枝菌根真菌,团队鉴选后获得2个优势菌种。优势菌种经扩繁后接种于桑树后,与桑树形成菌根共生体,促进水分吸收。此外,团队发现桑树在降雨少时以吸收浅层土壤水为主、降雨多时以吸收50至60cm深层土壤水为主的规律,桑树具有依据外界水分条件调整吸水深度的自适应特性;接种AM真菌与桑树共生可提高土壤供氮潜力,接种后各个根系指标显著增加,让菌根桑根系更加发达,促进桑树生长茂盛。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桑园生产力,团队在栽培管理中强化了精准施肥与科学修剪的协同作用。施用低磷复合肥在桑树冬季进入休眠期进行短梢修剪,在春季采叶结束后立即进行夏季修剪伐条。施用低磷复合肥(N:P:K=18:5:7)满足桑树生长的养分需求,每667m²春季施入氮、磷、钾复合肥40-50kg作为催芽肥,夏季高氮低磷低钾复合肥60-80kg。此外,灌桑垄槽 免耕草被覆盖在桑园中设置垄槽,一方面便于灌溉系统的布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排水防涝,确保桑树根系健康生长。

同时,桑树冬短梢 夏伐技术采用冬季短梢长度为剪去末端1/4~1/3枝条长度,夏季进行伐条的方式,短梢园区占全园面积的1/5-1/3或以春季第一、二批次饲养蚕2.8-3.0万头/亩,短梢园区以上一年春伐园区较适宜,其余园区进行春季伐条,此技术能满足养殖多批次用叶的需求,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6.35%及以上。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从“治石”到“致富”的科技实践

在黄治强的桑蚕基地,桑田随风摇曳,翠浪翻涌。穿梭于桑田间,贵州省农科院蚕桑科研团队副研究员余文中不时查看桑树长势情况。他介绍,在石漠化地区种植桑树,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养蚕是门技术活,时间就半年,桑园管护、消毒都很重要,说起来简单易懂,实际做起来就容易出错。在贵州省蚕业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我的养蚕技术逐步提高了。”黄治强说,凭借多年积累的种桑养蚕经验,当地农户只要愿养蚕,都无偿提供技术指导。随着科学种桑养蚕技术的落地,桑叶产量的稳步提升让他对增收致富和带动乡邻充满了新的期待。

“桑茂蚕壮,最关键就是桑叶好,桑叶好茧子就大一点。”贵州省农科院蚕业(辣椒)研究所桑树育种栽培室主任余文中的观点,在蚕农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如果桑叶肥大且供应足够,我能养更多的蚕,收入估计还能更高。”黄治强说,现在有了专家的指导,通过科学施肥、桑树冬短梢 夏伐技术等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桑叶长得更加茂盛,产量也提高了,他有信心带动更多群众通过种桑养蚕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以东西部协作和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帮扶为契机,黄治强不断提升养蚕科技化水平。

在蚕房里,他和工人调试好半自动上蔟设备。一排排干净整洁的蚕蔟上,“蚕宝宝”们争先恐后寻找结茧吐丝的地方。随后,黄治强带记者一边感受桑园基地单轨运输机带来的便利,一边对记者说:“以前,需要七八个劳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了。”

“以前靠传统养殖法,费时耗力,效益不好。在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帮助下,安装了半自动的喂蚕机、轨道式给桑车等新设备,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黄治强说。

目前,岩溶区桑树保水栽培技术,在毕节、遵义、贵阳等地推广成果面积达3.5万亩,每亩桑产叶量显著提升,亩产综合效益增长25%以上,配套运用的绿色高效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提高蚕茧品质与产量,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进步让石漠化地区不仅发展种桑养蚕、加工缫丝,还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促进土壤碳固持,修复矿山贫瘠地,同步实现环境生态治理、生态产业发展的目标。

从“点绿”到“成金”: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样本

在石漠化地里栽桑,实现了蚕桑产业和石漠化治理双赢,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4年10月23日,应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辣椒)研究所和毕节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邀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及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专家对其承担的贵州省科技厅项目“贵州石漠化地区桑树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应用与示范”进行了现场测产与鉴定。

专家组对贵州省蚕业研究所按项目计划拟定的技术方案管理下的桑园进行了桑叶产量测定,并对不同技术要求管理下产出的桑叶进行饲育的家蚕蚕茧进行了产茧量及茧质调查,以常规栽培管理方式下的桑园及饲育的蚕茧作为对照,专家们通过对比分析,完成项目实施现场鉴定。

测产结果显示,该项目中应用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显著提升了桑树的产量及质量,桑叶的营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显著提升了蚕茧的产量与品质。专家组对项目的管理措施、技术创新及其在石漠化地区的应用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贵州省蚕业研究所继续推进该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以助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和农民增收。

“科技让曾经的‘石旮旯’变成了如今的‘桑粮仓’,既修复了生态,又带动了产业,更富了百姓。”邢丹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喀斯特地区蚕桑产业与生态治理融合技术研究,让更多石漠化山区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点石成绿”“绿中掘金”,为全国石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样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