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当代贵州丨奋力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奋力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傅强编辑:赵中行

提要:贵州因山而名、因山而特。要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创新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推进“山地劣势”向“特色优势”战略性转化,为全国乃至全球山区乡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推广意义的贵州方案。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贵州当前和未来“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高原山区省份,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多重因素制约,“三农”问题呈现出典型的复合型特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矛盾表现尤为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贵州要牢牢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创新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重点通过特色化定位重塑产业格局、科技化赋能驱动转型升级、组织化变革激活要素潜能、绿色化转型厚植生态底色四位一体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推进“山地劣势”向“特色优势”战略性转化,着力构建区别于其他地区、突破于传统模式的山地农业现代化新路,为全国乃至全球山区乡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推广意义的贵州方案。

完善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提高创新整体效能,构建适应山地农业复杂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山地农业学科体系。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机遇,围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做精做强特色传统学科,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强化特色粮油、植保、酿酒等传统优势学科,围绕肉牛、茶叶、辣椒、中药材、刺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高水平打造特色学科,加快多元食物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微生物、农业减排固碳等新兴学科布局。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整合农学、工学、信息科学、生态学、医学等学科资源,加快发展智能育种、农业碳中和、营养与健康、生物医学等研究新领域。

构建山地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打造梯次人才矩阵,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人才、技术经理人、复合型人才等队伍。突出青年人才培养,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强化稀缺人才引进,确保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构建山地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推进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研究力量,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合作,攻克制约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的一批技术难题。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围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发挥自我优势,建设一批专业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平台。联合国内其他山地省份,建立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解决山地重大共性农业科技问题,促进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政产学研用协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和有效互动。健全现代山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农村延伸、向产业覆盖,让科技成果加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产业兴农,立足山地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类型及空间布局,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起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紧密、资源配置高效、竞争优势明显的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推进农业产业立体式、集聚化布局,充分发挥土地和空间效能。根据不同气候、海拔、积温带等条件,精准划分产业梯度带。因地制宜规划种植内容,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在不同的区域设定试验点,试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种植模式,并对成熟的品种和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加强粮食安全责任,科学划定粮油和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有序推进耕地优化布局,推动耕地下山,园地、林地上山,果树苗木尽量上坡上山。

推进农业产业跃升。加强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改造提升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兴农业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坚持产业融合与全产业链开发,通过加工提升、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与流通业、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加强农业产业与电商、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生态优势,推动农业绿色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吃干榨尽。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多元化食物开发,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新兴养殖等产业。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加快布局山地智慧农业、中医药健康、未来食品等未来产业。

培强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种业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农机装备企业等企业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培育一批龙头型、高速成长型和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混合所有制公司。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行种子种苗、技术、品牌、销售统一,通过订单收购,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内培外引推进“新农人”培育,鼓励支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农业职业院校接受规范化、专业化技能培训,引导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工等进入农业领域,加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

提升山地现代农业价值链

坚持以价值链提升为导向,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持续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夯实种业根基。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构建“资源库保存-资源圃鉴定-原生态保护”三级保护网络,重点加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强化资源鉴定评价,开展资源精准鉴定,筛选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应机械化等优质资源,加强特色品种全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基因挖掘。强化育种科技创新攻关,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共享机制,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促进交流共享利用。探索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有偿共享模式,促进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提升农特产品品质。立足山地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挖掘稀缺价值,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挖掘农产品的独特品质、丰富营养、特色风味、错季供应等价值,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竞争优势。依托生态优势,强化农产品生态品质,推行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减少化学投入品等使用,加强绿色有机认证和溯源体系建设,提升“生态贵品”市场认可度。建立健全贵州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加强质量追溯,强化市场监管,以更高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打造“黔货”品牌体系。构建品牌矩阵,统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培育“贵州绿茶”“贵州黄牛”“黔菌”等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制定品牌管理规范,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质管控和营销创新,培育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品牌。创新营销模式,用好旅游体验、电商、直播等新渠道拓展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重点城市设立“生态贵品”展销体验中心,推动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融入文化内涵,将贵州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元素等融入产品设计和营销,讲好山地故事,增强品牌感染力。

(作者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