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丨【聚焦2025科技节】玉米贵州“芯”何以后发赶超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一粒种子能承载什么?在贵州,它让石缝里长出希望;在黄淮海,它让锈病低头、丰收昂首;在科学家手中,它是“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使命;在农民心里,它是孩子碗中的热饭、屋檐下的笑声……

5月24日,在2025年贵州省科技活动周暨贵州科技节开幕式上,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玉米创新团队负责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陈泽辉,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了一个关于一群“泥腿子科学家”,用一粒粒玉米种子在贫瘠土地上种出丰收希望的故事。


陈泽辉分享在贫瘠土地上种出丰收希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玉米创新团队。

贵州山多地少,土地瘠薄,乡亲们弯腰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收成却很少。但北方的玉米在贵州“水土不服”,南方的品种产量又低。

如何让这片土地长出更好的玉米?陈泽辉团队决定“另辟蹊径”,将热带玉米的抗逆性与温带玉米的高产性融合。每年冬天,他们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夏天再回到贵州、河南的试验田。十年磨一剑,他们终于构建了1900份核心种质,解析了197个关键基因,创制出全球独有的“温热融合”技术。

2021年,黄淮海锈病爆发,玉米叶片上锈斑蔓延。陈泽辉团队育成的康农玉8009凭借抗倒伏、耐高温等特性一片青绿。一位河南老农拉着陈泽辉手说:“陈老师,你这玉米是‘铁打的’!”如今,康农玉8009推广超千万亩,成了农民的“保命种”。

2024年,团队培育的QD001自交系被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万元买断,创下国内纪录。有人说:“这粒种子真贵!”但在陈泽辉看来,它的价值不在价格,而在它能高产、抗锈病、耐高温干旱,让玉米挺直腰杆。

当然,也有人问陈泽辉,“您不心疼成果被企业拿走?”他回答得斩钉截铁:成果只有种到地里,才算真正活过来。

“每一株玉米,都是我们对土地的承诺。”陈泽辉说,“我们科研的终极目标,不是论文和奖项,而是让农民碗里有饭、包里有钱。”

在德江县桶井乡,山石地里玉米亩产不到300斤。陈泽辉团队带着耐瘠品种黔玉1号进山,手把手教农民密植技术。三年后,同一片地亩产翻了近一倍。这些年,团队6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帮农民增收超50亿元。

“农民丰收时的笑脸是我们最大的成就。”陈泽辉表示,团队将用科技的力量,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用初心的坚守,让科学家的精神薪火相传;用一粒粒“贵州芯”,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丰收诗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