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微  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山地农业现代化】李敏:山地农业的知“稻”分子

贵州省农科院网站  http://aas.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兴义万峰林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贵州水稻超高产测产验收,现场测得水稻亩产达1123.87公斤,2021年9月再创贵州水稻高产新纪录。

近年来,贵州水稻亩产屡创新高,其中,离不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李敏博士及其团队的努力。2008年,李敏研究生毕业后离开家乡四川,来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就职。转眼间,他在贵州研究水稻已经十三年,与贵州水稻产业结下了深深情缘。

2015年4月,李敏在印江自治县洋溪镇,对科特派进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颠簸了五六个小时,才到达黄平旧州,那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去到生产一线,感触很深。”回想刚参加工作时的点滴,李敏感触颇多。2009年4月,李敏被派遣前往黄平县旧州坝区进行蹲点学习调研,而那里,也是他与贵州水稻故事的开始。

在旧州坝区,他发现当地水稻育苗主要以水育秧为主,相比于水育秧,当时团队正在研究推广地旱育秧的秧苗素质好,秧苗更壮实,移栽方便省工省力,移栽后成活更快,产量更高。

“在当时,旧州坝区老百姓种植水稻密度稀,栽插不规范,施肥‘一炮轰’,大多依靠经验种植,而我们的‘宽窄行’栽插要求精确栽插株距和行距。”李敏说,当时农科院推广的精确栽培技术实现了各项技术措施精确定量,产量也更高。

为了更好帮助当地种植户发展,李敏邀请了当地种植水稻的老百姓到农科院种植的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区参观,把研究的旱育秧技术、“宽窄行”栽插技术、精确施肥技术进行推广。

2018年9月,李敏在黎平县中潮镇机插水稻测产验收现场

当年9月,省农科院核心试验区的水稻亩产超800公斤,而当地老百姓种植的水稻亩产只有650公斤左右。由此,当地百姓纷纷效仿学习新技术,当地水稻产量有了一个大提升。

看到百姓们自行学习种植技术并且产生了效益,刚工作的李敏觉得心里美滋滋,对水稻科研道路更加坚定。

2015年,李敏作为贵州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前往江苏学习交流,学习到了当地的钵盘育秧技术。回到贵州之后,他针对贵州地块破碎,坡度大,规模化种植面积小,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及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良。

2019年5月,李敏在兴义万峰林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抛秧技术试验

“2017年,我们研究出了更符合贵州的机械化栽插和抛秧有机结合的栽插方式。2019年,我们改进了江苏的钵苗插秧机。”李敏说,钵苗插秧机的改进,把原本的人工宽窄行插秧提升为机器宽窄行插秧,还能同步进行一次性深施肥,极大提高了贵州水稻栽插的效率。

扎根贵州的十余年,李敏及其团队建立起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多年多点多品种百亩连片超高产,多次创造贵州省水稻高产纪录,增产增收显著,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创建了水稻高产氮高效基因型筛选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水稻高产与氮高效协同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水稻高产氮高效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因此获得了2020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阐明了西南弱光寡照区杂交籼稻优质丰产高效协同生理机制,优化建立了杂交籼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调控技术,为山区水稻节本增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1年5月,李敏在湄潭县永兴镇开展钵苗机插一次深施肥试验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又开始探寻研究水稻优良食味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优质稻米储存的问题,不断在提高水稻品质上做研究,力争生产出口感好、香味足、外观美、好加工的优质稻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