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我,主要从事畜牧养殖方面的研究,作为一名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我深知作一名合格的农科人要懂农民、知农村、懂农业,就要到基层锻炼学习。2016年我主动报名参加“万名农业专家下基层”挂职帮扶工作,2018年我又积极投入到石阡县开展驻村党建帮扶工作,希望把自己的所学所获带到农村去、带到田间地里,把科学技术推广普及,把青春记忆留在农村大地上。
到贵州铜仁石阡县聚凤乡马鞍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我驻村的第一件事,就对接省农科院、铜仁市公安局和石阡县地税局等部门,争取到经费10万余元修缮村委会,改善了驻村干部日常工作环境。大家有了新办公环境、有了现代化的会议室,工作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
我知道第一书记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为了更好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更快的掌握村情民情,我每天都要走村入户,有时候跟老百姓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很快跟村民走到了一起,大家都愿意找我解决困难和纠纷矛盾,也愿意找我交流村发展的意见。
一个村要发展,主要靠良好的支部引领。因此我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同志学习交流,先给他们讲政策讲精神,鼓励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策的意识和态度。
其次结合政府安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18年底实现了每户安全饮用水管链接入户,电讯网络实现全村全覆盖,全村212户三改一维一化人居环境改善,全村串户路3万公里建设,保证了全村户户通路、通网、通水、通电,大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我再次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场硬仗”开展工作,从产业链接、政策兜底、异地搬迁、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等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
在这几年的挂职帮扶期间,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村,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户。
2016-2017年挂职期间,为了更好了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半年时间走访了石阡县10余个乡镇40多个村,进行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交流学习。
在“双孢菇-蔬菜”循环种植产业示范点的建立过程中,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增加大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多次带领种植户到重庆进行考察学习,让大家对食用菌的培育、种植、加工有一个初步认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把关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许是因为亲力亲为、一心想要把事情干好的这种精神,鼓舞了大家,最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四个示范点,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获得经济效益80余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200余户。
2018年到马鞍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我就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核心把产业发展始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到村后结合政策积极发动群众推进退耕还林项目,虽然我不懂种植,但是通过查资料、请专家,开群众会宣传政策等措施,最后完成了经果林李种植50亩,随后又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大家种植辣椒。为了加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我还引导群众种植苔茶780亩、帮助引进企业发展生猪代养1000头和林下养鸡3000羽;现在的村里从种植到养殖,产业逐渐起步了,不仅带活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也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科技是助推产业发展。”于是我对接铜仁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亲自参与开展聚凤乡马鞍山、普乐寨等5个村约600余人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传授各种技术,还帮助大家分析种养殖类型的经济效益,通过培训鼓励大家向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农业方向转型,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
通过五年的基层工作,我深深的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也深知我们科研人员要开展农村工作,不仅要懂专业、懂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懂民风、知民情、悉民俗,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仅写的是知识,更多的是感情,是情怀。虽然驻村帮扶有苦有累有难有烦,但让我感到更多的是快乐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