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蚕育种饲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省级科技特派员余文中,2020年,我成为了贵州省凤冈科技特派员。
2020年疫情期间,到不了现场指导的我,通过线上服务桑农进行春季桑管理和发放技术资料。4月5日,凤冈县沙坝村桑树遭受冰雹袭击严重,一到凤冈县的疫情解封,我就带领团队驱车赶路查看灾情发生情况、救灾工作并制定补救技术措施,为今年养蚕丰产丰收打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0月29日,余文中到凤冈县杏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沙坝村)共育基地,开展“凤冈县党员干部大学习,助推蚕桑大发展"科技讲堂活动
驻村工作当中,我多次深入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蜂岩镇桃坪村、永和镇永社区等开展产业调研指导,利用“三区”服务平台,规范桑树管理技术,杜绝用刀乱砍乱伐枝的现象,向桑农发放大小桑树修枝剪200多套,充电式电动修枝剪4台,并管理技术现场操作示范,指导桑农参加实践操作活动。桑树管理到位,桑叶质量得到了提高,叶肥蚕壮,茧好。蚕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2019-2020年,贵州省农科院“产业扶贫”项目“小蚕共育技术在凤冈县沙坝村示范与推广”在进化镇沙坝村和“家蚕新品种华康3号试验示范”在蜂岩镇实施,我多次亲临指导项目实施,大力普及新品种、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关键技术。
2020年6月7日,余文中到凤冈县杏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凤冈县沙坝村)小蚕共育基地小蚕共育技术培训
2020年6月14日,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对贵州省蚕业研究所承担的小蚕共育技术在凤冈县沙坝村示范与推广项目在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进行现场测产:车茧率98%,平均张种产鲜蚕茧量51.837kg,超过合同指标张种产鲜蚕茧量45kg。家蚕新品种“华康3号”的试验示范项目在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进行现场测产:平均张种产鲜蚕茧量47.65kg,较对照种两广2号(40.73kg)增产16.99%,一致得到领导专家、蚕农的好评。
“养蚕不难,也不像在外打工那么辛苦。”沙坝村贫困户肖尧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有了专家手把手地教或(微信或电话平台)线上服务,他很快学会了养蚕,如今家里建有一个180平方米的养蚕房,还种了40亩的蚕桑。
“2019年我家养了13张蚕种,按每张2000多元来计算的话,总产值在3万多元。”76岁沙坝村村民杨再和谈起去年丰收帐,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天的我又领了3张蚕种的小蚕回家去饲养。目前,该镇沙坝村发展桑园面积3605亩,涉及蚕农279户。蚕农家中的“蚕宝宝”成为致富的“银宝宝”。
2020年5月6日,余文中到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志强蚕桑养殖场共育基地散卵收蚁
以小蚕共育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技术服务。我结合国家发明专利“家蚕饲育方法”的应用,采取一日三回育、改进防干饲育型式,引进小蚕用叶切桑机、空调控温等先进设备,从传统的每人饲养5-6张,提高到饲养25-30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5-6倍。建立标准化示范小蚕共育室,通过举办现场会和培训会化等方式推广应用,规范了小蚕共育技术,全面提高了沙坝村蚕茧产量和质量,蚕农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不分节假日、白天还是黑夜,一有机会我就深入蚕农家中调研指导,凤冈县蚕桑办副主任刘平常常对村民说“蚕业所的老师,是把你们做的事情当作自家人来做,你们常不如蚕业所的老师做的事情”。
“余老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落到实处。我付出辛勤的汗水,无私的付出,让你们通过勤奋学习种桑养蚕技术,人人成为养蚕种桑“行家里手”。沙坝村村支书说王勇点赞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沙坝村从9户百亩发展到发展桑园面积3605亩,涉及蚕农279户,辐射带动周边永和、石径、蜂岩、土溪等乡镇,2020年初,凤冈县桑园面积达7715亩。慕名而来沙坝村基地的客人络绎不绝。我则通过线上线下耐心讲解从种桑养蚕、种桑养地、种桑养人、种桑养畜等科技知识和实地参观讲说和疑问解答。
2020年7月,《凤冈县蚕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20年-2022年)》到2021年3月底新建桑园5万亩,项目投产后农民仅蚕茧收入2亿元以上。蚕桑成为凤冈县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竭力做好科技服务。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凤冈县桑农咨询微信群”使之真正成为蚕桑人“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精神家园,真正起到凝聚共识、凝聚人气、凝聚心力的作用,共同发力,共谋蚕桑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