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们研发的小蚕共育技术在荔波县佳荣镇等地推广应用,实现了循环多批次饲养,一年养蚕收茧达8批次以上,亩桑产值近万元。”
8月17日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组建80周年之际召开的“蚕桑辣椒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贵州蚕桑专家、蚕业所副所长罗朝斌研究员如是说。
近年来,借助“东桑西移”的春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发展蚕桑产业纳入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中。贵州发展蚕桑有着气候、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的优势,2017年至2018年新增桑园5万亩,全省桑园面积迅速扩大,并在果桑、桑枝食用菌、蚕沙有机肥方面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是国家“东桑西移”后期的理想承接地。
据专家介绍,桑树可作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的先锋植物,一身都是宝。桑树根系发达,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除养蚕外,桑叶还可作为草食家畜禽的饲料发展,缓解天然草地载畜量不足引起的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限制;桑枝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良菌材;桑果营养丰富,可加工为各种风味的食品饮料。除吐丝、织绸外,蚕蛹、蚕蛾、蚕沙等也有多种用途。
近年来,以罗朝斌为代表的蚕业所专家团队先后选育出“贵蚕5号”“贵蚕10号”“渝黔绿茧”“渝黔黄茧”等4个优良特色家蚕品种,针对西南蚕区研制配套饲养技术并广泛推广应用。2015年以来,在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示范推广20万张蚕种,收烘茧、丝绵加工、缫丝等环节新增就业人员1.2万人(次),通过3万余亩桑园栽培与养蚕管理,1万多养蚕农户年增收3.6亿元。真是“家有三亩桑、脱贫奔小康”。这一项目的实施还获得了201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二等奖。
国家蚕桑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鲁成认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贵州发展特色蚕桑的巨大优势,发展特色蚕桑、生态蚕桑有助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建议通过更新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力度,“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走蚕桑多元化发展之路。(原文转载于8月29日贵州日报·科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