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贵州大学、黔西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贵州省农科院土肥所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开展的“稻-菌”轮作羊肚菌高效种植示范进行现场测产。
“经过专家组对羊肚菌进行测产,平均亩产440.1公斤,在今年这种极端天气下,这个产量已属于高水平了”,测产组组长、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院长徐彦军教授在现场宣布说。
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用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贵州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多云寡照、湿度较大,特别是贵州开春后回升较慢这种气候,孕育的羊肚菌肉质较厚,子囊果外观和品质优良,优于其他主产区。
据介绍,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稻-菌”轮作羊肚菌高效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的羊肚菌是由贵州省农科院土肥所食用菌团队选育的黔羊肚菌2号,配套了该团队集成的羊肚菌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羊肚菌重金属阻控技术、羊肚菌“稻-菌”和“菜-菌”轮作栽培羊肚菌技术、羊肚菌病虫害和极端气候预防技术集成等一大批技术。目前,该食用菌团队已在该基地示范推广200余亩,在全省示范带动种植羊肚菌3万余亩。
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杨仁德介绍,“稻菌轮作这种模式能有效解决冬闲田的闲置问题,是冬季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发展的好路子,实现一地双收,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同时根据我们的研究,稻菌轮作能有效解决羊肚菌的连作障碍,水稻种植期间淹水时间达到100多天,这种环境大大消减羊肚菌病虫害,有利于羊肚菌的种植;同时羊肚菌的栽培后,留下的菌丝和一些分解酶,能够分解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土壤,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据了解,今年贵州羊肚菌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预计鲜菇产量近1万余吨,种植面积、产量均已跻身全国前列,目前贵州的羊肚菌优异的品质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已销往广东、四川、云南、福建、辽宁等多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