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简介
“十三五”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科研服务“三农”工作。全院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立项8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0项,其中一二等奖23项,合作奖1项。审定(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226个。发表各类各级期刊论文2799篇,其中被SCI、EI收录278篇,发布地方技术标准150个。2018 年度我院植物与动物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成为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的科研机构之一。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464人次在全省开展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推广。仅2022年,就选派科技特派员383名,服务范围覆盖全省74个县(区)539个乡镇,围绕全省特色粮油和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试验示范。选育的黔羊肚菌1号、2号及研发的配套栽培技术在全省大面积示范推广,面积达 1.7万余亩,占全省羊肚菌种植面积的50%以上,最高单产达501.98kg/亩。选育的“黔辣10号”连续两届被辣博会评为“十大优秀品种”,已列为遵义换种工程主要品种之一;在黔西建成省种公牛站,目前产能为年生产冻精120万支,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解决了困扰我省牛产业发展的种源“卡脖子”问题。创新利用优质种质资源和杂交优势理论,选育了金玉818等一批籽粒和青贮玉米良种,仅金玉818累计推广了1387万亩,新增玉米产量6.82亿公斤;选育的优质杂交油菜“油研50”等10余个在长江流域13省市累计推广3721.9万亩,新增产值55.4亿元;选育的“黔茶1号”“黔茶8号”“苔选0310”“黔辐4号”四个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黔茶1号”“黔茶8号”列为全省茶树品种优化的主推品种,为我省打造贵州特色茶产业奠定基础;研发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 实现1123.87公斤的最高单产,再一次刷新贵州水稻单产纪录;挖掘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并开发与之配套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首创了白及“马鞍型”驯化苗和高产栽培的发明专利技术,每年驯化优质苗1亿株,已在全省发展近2万亩的白及生态种植基地,解决育苗难的问题,为我省成为白及产业大省奠定了基础。针对贵州气候特点,我院集成创建了“三季四收立体种养模式”等多种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广泛应用,其中,“321”蔬菜周年生产高效模式推广全省各地,在威宁县脱贫攻坚“三白”产业发展中效益显著。研制的成龄和幼龄茶专用复合肥及其制备与施用技术,已在省内15家企业生产开发,推广应用到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内外茶区。新研发出具抗病效果的茶叶专用肥,使用后茶叶农药残留达欧盟标准,已在湄潭、金沙、开阳等重点茶区示范应用;完成“醉美两高,多彩油菜”农文旅一体化28个县58个景观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