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花朵的倒钟外形结构,不利于自花授粉和传粉昆虫的授粉,再加上蓝莓花期低温阴雨天居多,蓝莓的坐果率低甚至出现不坐果,极大地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发展,如何提高蓝莓授粉成功率成为蓝莓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2014年起,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蜂业研究团队应用生物农业技术,开展提高蓝莓授粉成功率的技术攻关。经过多次筛选和尝试,成功引入“华中生态型中华蜜蜂”作为蓝莓授粉的新媒介,有效解决了蓝莓授粉难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中华蜜蜂为蓝莓授粉的一整套新型技术体系,在全省蓝莓种植县广泛推广应用。
2015年至2017年,省农科院引入的2650群华中生态型中华蜜蜂基本覆盖了麻江县蓝莓产区,为8个贫困村、740户贫困户以及超过3150个贫困人口提供蓝莓授粉服务。
短短3年,麻江全县授粉蜂群数量由2015年的150群,扩增到2017年的1700群。“蜜蜂打工族”的加盟,大大提高了蓝莓坐果率和结实率,改善了蓝莓果实品质。经现场测产验收,蜜蜂授粉的蓝莓,果粉均匀,果径大,果园产量平均可提高三成,其含糖量、维生素C等指标显著高于未授粉的蓝莓果实。市场鲜果销价格随之上涨,每公斤高于普通蓝莓5-10元,果农每亩平均增收超过人民币4000元。
同时,蓝莓泌蜜丰富,花量大,花期集中,有助于形成商品蜜。在低温阴雨的花期,中华蜜蜂耐寒、采集性强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短短一个月的放蜂采蜜授粉,每群蜂平均可生产蓝莓蜂蜜9公斤。
4月28日,贵州省农科院将召开贵州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研讨会,与麻江县政府、贵州养蜂学会、蓝莓协会和蓝莓加工企业合作,联手申报建立1200亩“中国养蜂学会-中蜂蓝莓授粉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授粉技术,以期为我省蓝莓产业提供授粉蜂群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助推麻江县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原文转载于贵州日报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