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贵州农科人形象,加强农科文化建设,拟在靠近贵州省农科院内文化广场上,新建雕刻记载贵州省农科院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的《贵州省农科院赋》(暂定名,下称《院赋》)。
通过院有关会议研究,并经院宣教处联系,已聘请有关人士,以贵州省农科院自1905年以来至今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主线,按照诗赋格式,起草了《院赋》(草稿)。
为更好地开展贵州农科文化宣传,现面向全院及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于2017年3月1日前,将修改或重新撰写的《院赋》文稿(电子版)通过院办公网发送院宣教处裴晓红,也可通过加入QQ群(群名:美丽农科院潇洒农科人,QQ群号:569650334)讨论,还可以通过院官方微信(微信名称:贵州省农科院,微信号:gzsnky)、官方微博(微博名称:贵州省农科院)围观吐槽参与。
联系方式:电话0851-83815226
贵州省农科院宣传教育处
2017年1月16日
附:贵州省农科院赋
(2017年1月16日,草稿)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吾院始建清季,转眼百年有余。历越沧桑,饱经寒暑。披荆斩棘,乃至于今。较之昔今,而感慨万千。
吾院之初,犹无助孩提。衣衫褴褛,蓬首垢面。四处辗转,居无定所。先择址六广门,次迁之长岭坡,数经周折,遂立足金竹。陋室数间,瘠地百亩。人才寥寥,设施几无。时局动荡,国体失安。行程坎坷,而步履蹒跚,前途渺渺,而行道迟迟。前辈之不辞辛劳,奋斗于困境之中。每进一步,则付艰辛百般。然其痴心未改,矢志不渝。皮作琼临危受命,虞振鏞乱世接力。沈宗翰专究遗传,朱凤美独攻病理。卜慕华选育水稻,沈骊英改良小麦。余者无需赘述,名迹备载史册。斯人已去,其志尚存。所创功业,世人共睹。苟无前辈之开道,岂有吾院之今日?逝者可堪回首,今思之而嗟叹!
吾院之今址,乃风水之宝地。霞客曾游,录之竹帛。朴言素语,赞许有加。华仡佬桥虽逝,三峰笔架犹存。今能居此,吾辈福也。当以笔耕,莫负前贤。
建国至今,吾院面目具改。六十余载之间,新世纪初尤甚。其变之巨,覆地翻天。非吾自诩,人所共见。徒以良策支撑,如鱼得水;科技兴农,如虎添翼;导者得方,如龙腾云。天时兼地利,人和且同心。此状空前,其势盛矣。较之以往,岂可同日而语焉?此之不变,未之有也。
吾院之今日,似人之中年;其业之蓬勃,如日之中天。
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博士八十又三,硕士四百十四,正高百另十九,副高三百少一,本科无以数计,全员接近千四。研究所共十八,设施一应全具。专业三十有余,无不关乎民生:稻、黍、稷、麦、菽,油、茶、桑、麻、薯,葵花、花生、蔬菜,瓜果、畜牧、水产。此况今非昔比,唯盛世而可行也。
吾辈殚精竭虑,成果丰而硕也。论文四千余篇,遍载世之名刊;成果促增产品,净增五百万吨。“金麻”“银桂”“贵辐”,“黔单十一、十六”,其惠遍及万民,其益利之百姓。“油研七号”省居冠,锦橙、甜橙国夺魁。李桂莲、侯国佐,双获省奖之最。余勋无以言表,其功自由民评。
登虎眺台而瞰全景,凭科技楼而创新业。东边新楼入云,西面老宅接地。办公大楼古朴,交流中心时尚。相映成趣,各有千秋。山水交映,田园毗邻。油路光华洁净,广场宽大平整。阡陌互错,四通八达。浓阴荫道,花草满园。池鱼泳塘,飞禽栖树。四季如春,鸟语花香。行人入其境,如在画中游。堪与公园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世间万事俱要,而民以食为天。克此吾辈职分,其义不容辞焉。“求真”“务实”,“敬业”“诚信”,此乃吾院之训,更兼行为准则。诸君当以谨记,时时以之鉴之。非常奇观,常于险遥。举首前瞻,任重道远。诸多疑难,待吾破之。胸存危机,怀抱敬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态度诚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困境当突!险遥奇观,定现目前。诸君跃马,前路争先。